新闻动态
2009-12-16 浏览次数:813次
聚首:只为“伴侣”而来
云南咖啡厂原厂长董志华介绍说,自己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起就开始接触咖啡行业,跟国外历史悠久的咖啡文化相比,中国人更重视的是茶文化,据调查,在国外,咖啡作为一种饮料,每人每天大约喝7-9杯咖啡。但在中国,在某个区域作调查显示,每20个人一天才喝1杯咖啡,中国的咖啡消费还处在起步阶段。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咖啡年消费量已达到3000万公斤,每年正以30%的速度飞速增长。预计在未来的五年内,中国的咖啡服务业市场份额将达到500亿元,作为中国最大的咖啡生产基地,云南咖啡产业的将有无限的机遇。
董志华说,现在有两大问题制约了云南咖啡业的发展。第一是核心技术不够。中国的咖啡产业发展只有20多年,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技术上都与国外知名咖啡生产企业有一定的距离,咖啡深加工链条亟待延伸,技术创新成了我省咖啡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随着云南省已建成两条速溶咖啡生产线,第三条生产线正在建立,这标志着中国咖啡产业格局将再度被洗牌,中国咖啡民族品牌的发展之路,正在不可逆转地崛起和壮大。
第二是品牌的培养。中国咖啡,需要有自己的品牌。目前,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几乎没有。上岛咖啡、星巴克、雀巢等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都排在比较靠前的位置,在国内能够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只有后谷咖啡一家。
力挺“咖啡伴侣”业界通用
在论坛上,与会人士一致表示,“咖啡伴侣”不仅是一个企业的、一个咖啡协会的事,更是关乎中国咖啡产业未来发展的大事,今天不解决“咖啡伴侣”对中国咖啡行业带来的困惑,明天中国咖啡行业发展就会受到阻碍,探讨其未来发展,这也是行业企业应尽的义务。大家聚首昆明,目的就是要告诉公众,对“咖啡伴侣”使用权的疑义不止是云南咖啡行业协会、不止是云南后谷咖啡,请求将“咖啡伴侣”使用权为中国咖啡行业共享,也是众多中国咖啡企业的意愿。
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会长熊相入表示:“‘咖啡伴侣’能够成为中国咖啡业通用名称,将为中国咖啡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福建咖啡行业协会会长叶泽凡也认为,“‘咖啡伴侣’不仅是一个企业的、一个咖啡协会的事情,更是关乎中国咖啡产业未来发展的大事。”
在对“咖啡伴侣”何去何从的讨论中,很多咖啡行业内人士都表示,雀巢咖啡在对中国咖啡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并不能因此而独占“咖啡伴侣”这一通用名称。云南咖啡厂原厂长董志华称,“在中国,之前只有湖南省一个企业能生产出来,现在包括后谷在内的很多企业都能生产出来,而且与国外‘咖啡伴侣’相比也并不差。”
中国咖啡行业力挺“咖啡伴侣”为公共使用权。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胡路说:“对‘咖啡伴侣’使用权的疑议不止云南咖啡行业协会,请求将‘咖啡伴侣’为中国咖啡行业共享,也是诸多中国咖啡企业的意愿。”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将鼎力支持并携手后谷咖啡“争夺”“咖啡伴侣”行业通用名称使用权。
福建省咖啡业协会表示:“咖啡伴侣”如能成为一个行业通用名词,实为中国咖啡行业的幸事。我方愿与贵方携手为中国咖啡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应尽的力量。
海南省咖啡行业协会发表了意见:“本会认为,‘咖啡伴侣’应该成为中国咖啡行业的通用名称。本会完全支持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为此所进行的申诉行为”。
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咖啡豆分会认为:“咖啡伴侣”成为通用名称,符合国内咖啡产业发展的实际现状。
中国咖啡协会副会长单位北京市京泰天宏经贸有限责任公司表示:“咖啡伴侣”应该成为中国咖啡行业的通用名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黄家雄副研究员表示:一是本人对商标法等相关知识了解不多,相关说明只代表个人浅见,不代表任何组织;二是关于“咖啡伴侣”是商标也才第一次听到,以为是一种物质的名称,当然作为一种物质,即通用物质其名称有学名、俗名之称,如玉米,又称包谷、金麦等等,因各地叫法而不同,但并未改变物质本身的性质和属性,通用名是不能作为商标的,这方面商标法有规定,就如同将此物质用在茶叶上,又称茶叶伴侣,又注册商标一样,本身并没有改变其性质或属性,就像一个人,虽然有多个名字,但他还是同一个人,因此将“奶精”或“植脂末”换一个叫“咖啡伴侣”的名称注册商标我认为不妥;三是鉴于“咖啡伴侣”已成为咖啡的通用调味品,即行业通用名称,同意取消作为商标做法,作为行业通用名称。
由此可见,“咖啡伴侣”成为行业通用名词可谓众望所归。
在由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携手后谷咖啡企业质疑“咖啡伴侣”使用权,到正式“上书”,数月以来,在业内外人士的广泛的关注与支持下,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表示更加感受到质疑“咖啡伴侣”事件事关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争取到“咖啡伴侣”的使用权也非朝夕之功。对此,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云南后谷咖啡均表示:已经做好了争取到底的决心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