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06-04-13 浏览次数:3927次
中国商标信息网(引自中国经济导报)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从价格到资本,从成本到渠道,从关税到反倾销,跨国公司在与中国企业的角力中,知识产权被看成是最具杀伤力的升级版本。
国际竞争的“无影剑”
通过商品与资本的庞大输出进而蚕食和垄断区域或全球市场是跨国公司为自己描绘的作战地图。资料表明,跨国公司用于R&D(研究与研发)资金一般都在其总产值的10%甚至20%以上,为了不断强化自己在国家技术市场领域的话语权,跨国公司在寻求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始终走在前面。资料显示,在2005年全球企业申请的专利数量中,荷兰的飞利浦跨国公司申请了最多的专利,随后是日本松下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和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商诺基亚公司。巨头们对技术的狂热追逐铸就了一种特殊的技术生态结构:全球6.3万个跨国公司占有着地球村上95%的专利技术。支配着全球技术贸易额的70%。
由于知识产权带有一定的垄断性,因此,将专利技术等上升为一种国际标准就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最高境界。如欧盟的《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和《关于在电子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将自己的电子技术上升为两个环保标准,仅此一项就使得约300亿元的中国电子产品出口被挡在关外。而美国高通公司则通过拥有1400多项CDMA专利成为坐拥标准、日进斗金的跨国企业。
跨国公司的“伏击圈”
据调查,外国企业计划进军中国市场的前几年,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向中国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提交相应的专利申请。当他们的产品、技术投放中国市场时,这些专利申请正好对相关产品和技术形成有效保护。我们调查发现,跨国公司前几年在华申请的专利恰恰又是几年后我国国内重点发展的项目。如涉及CDMA第三代移动通讯的技术产品,美国一家公司在华申请了约270件专利。这种注重长远技术开发和未来竞争力培植的“埋雷”计划成为跨国公司博弈中国企业的拿手本领。
据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仅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企业因知识产权纠纷引发的经济赔偿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国家外汇管理局历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也显示,最近几年,我国对外支付的专利权使用费持续走高,远远高于外方支付给我国的费用,其中形成的逆差达到30多亿美元。
当然,从中国企业身上“抽血”并不是跨国公司的最终目的,通过削减中方利润空间并抬高成本门槛进而将中国企业赶出场外才是其最终的商业企图。由于国际巨头对我国DVD厂商施行了巨额专利费的征收,国内DVD厂商已由400多家骤减到百余家,余下的厂商也不得不在产品上做调整;随着欧盟《打火机安全标准法案》CR法案近期即将正式实施,中国出口到欧洲国家那些造型各异的玩具型打火机将全军覆没……无数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纵横捭阖中体尝到了杀羽而归的辛酸和痛苦。
中国企业的“软骨病”
中国企业的对外贸易几乎连年飘红,但贸易大国并不等于是贸易强国。无论是在产品的技术含量还是产品的结构层次上,中国企业所能释放出的竞争力和持续力还远远被跨国公司甩在后面。
数量似乎总是我们的优势。2005年,我国专利和商标申请量加在一起总共超过100万件,创造了全球知识产权申请量的历史之最。尤其是国内企业打破了历年专利申请的沉闷状态,拔到了80.2%的头筹。但是,只要稍微梳理就可以发现,那些堆积成山的专利中,企业所申报的核心技术少得可怜。对比可知,我国企业专利比例中的发明专利仅占24.38%,但国外在中国申请的专利中,发明专利比高达85.60%。不仅如此,从发明专利集中的领域来看,我国企业申请专利数量集中在中药、软饮料、食品等低端产业领域,而国外的专利申请则集中无线电传输、移动通讯、电视系统等高科技地带。显然,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庞大数字背后所掩藏的“比较劣势”依然清晰可现。
“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来自新华社的最新消息应该令中国企业汗颜。美国小企业管理局也做过一项统计,美国每年70%的新技术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小企业的人均创新发明是大企业的两倍,在技术创新体系中,中小企业是原始创新的主体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