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06-03-30 浏览次数:4281次
花两千元注册一个商标,一转手就能以几万、十几万的高价卖出——商标交易中的暴利,让人们看到了商标背后的巨大商机之外,也让一批民间商标投资人浮出水面。
随着我国企业品牌战略的不断推进,商标背后暗藏的商业资源,正在不断被人们所认识,一个新的投资、交易市场也开始出现。然而,不论是当初的“傍名牌”,还是时下盛行的抢注“流行词”,依然脱不了“初级”的影子。
好商标,是一种稀缺的文化资源和商业资源。面对中国平均17家企业才有一个商标的现实,“商标”的商品化,离企业所需要的“创意流水线”服务还很远。“争夺”流行词语民间商标投资人浮出水面
叶征潮为他的“博客”商标,开出了一个最新的价格:1800万元。
“其实,早在2004年10月份,我就已经拿到了国家商标局对‘博客’商标香烟、打火机类注册核准的批复,只不过那时候博客还没有像现在这么火”。叶征潮说,当时他主动联系了几家企业,希望能转让“博客”的商标使用权,报价1000万。
半年后,随着博客人气的不断升温,叶征潮注册的商标“博客”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身价也开始直线“攀升”。
“‘两会’博客和明星博客越来越火,徐静蕾的博客点击量已经达到1700万,前两天赵江博客甚至拿到了12万高价的广告费,‘博客’的商标价值应该也是水涨船高。”对于此次商标的提价,叶征潮觉得理所应当。在他看来,商标和许多艺术品一样,“只有起步价,没有最高价”。
“这个商标的经济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叶征潮注意到,目前已有多家公司准备用“博客”作为商标,来推广自己的产品。“摩托罗拉公司就已经开始使用bokee(博客的音译)推广自己的手机新品了。”
事实上,叶征潮并不是唯一打“博客”主意的投资人。国内第一家博客杂志《博客生活》主编韩浩月在注册“博客”文化类商标时,博客商标只有两个人注册。然而仅仅过了几个月,45类商标中有关“博客”字样的商标全部都已被人注册。
与“博客”商标热一起升温的,还有另一些社会流行的热门词汇,它们同样出现在了商标的名列当中。 “老鼠爱大米”报价1亿,“北奥”起拍价2.008亿……一个个“天价”商标,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商标交易背后的巨大商机。
几乎没有人怀疑,“天价”商标带有不少炒作的成份,但与炫目的数字相比,更值得关注的是以叶征潮为代表的一批民间商标投资人随之浮出水面。他们用商人敏锐的嗅觉寻找可以消费者兴奋点的商标,以注册和转让商标为职业。
据业内人士估计,目前在浙江像叶征潮这样的商标投资人已达数百人之多,其中不乏获益几百万的成功人士。
从打“时间差”起步 温州“商标超市”的市场启蒙
“如果要给现在的商标投资人找一个前辈,那一定是温州人。”
说这话的时候,温州兴业商标事务所主任陈贺政一脸得意:“早在2000年,温州人就已经在‘超市’里开始商标交易了。”
据了解,目前温州已注册的商标已达到36000多件,在全国居于前列,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商标是由个人注册等待交易的。
不少人都认同,温州“商标超市”的出现,为商标投资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样本。
在温州巴黎大厦12楼,记者来到了温州兴业商标事务所开办的“商标超市”。一出电梯,走廊两侧墙壁上数百张的白晃晃商标广告立刻占据了我们的整个视野。在每一张商标广告上,都能清楚地了解到商标的类别、使用商品、标贴、编号,有的广告上还配有直观的使用效果图。与那些天价商标相比,这里商标的报价要显得平实许多。
“之所以称这里是‘商标超市’,是因为在这里交易商标,就像到超市里买商品一样,方便而且直观。”陈贺政告诉记者,“商标超市”的作用是为商标注册人和企业搭建一个理想的交易平台。“事务所目前的商标年申请量达3000多件,这些商标中除了一部分是企业自己注册使用之外,绝大部分商标是商标投资人挂在‘商标超市’里等待交易的。”
商标交易在温州的出现绝非偶然,温州灵活的制造业生产方式,决定了对快速获得商标的市场需求。“如果按照正常程序,企业要想成功注册一个商标,从递交申请书到拿到商标总局的受理书需要3至5个月,再花上约两年时间才能让自己申请的商标进入国家商标总局的公告书,经过3个月公告后才能拿到证书。这段时间如果有人提出异议,还需要花时间答辩。”陈贺政说,对于擅于抢占先机的温州商人来说,这个过程显然过于漫长。
对于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想要抓住机遇占领市场,一般就在这三五年间。而转让商标只需要5至8个月的时间,这个“时间差”正好解决了温州企业家的烦恼。
记者发现,与市场上的天价商标相比,这里商标的报价要显得实在的多,基本上在几万到十几万之间。在陈贺政看来,这正是商标交易在温州趋于理性的表现。
“商标若连续3年停止使用,商标专用权将被撤销。如果不能尽快地收回注册成本,投资人将会承担不小的风险。”陈贺政认为,加快商标交易的速度,提高商标的使用率,是推动商标交易的关键所在。想依靠天价囤积居奇,并不是商标生产、交易的趋势。
17家企业才拥有一个商标 中国商场的“品牌饥渴症”
同样一瓶啤酒,贴上“蓝牌”商标时,是即将被市场淘汰的产品,而当换成“我能”商标后却成为了市场的新宠。
河南蓝牌集团奇迹般地重生,让人们看到了创意商标的商业价值。
去年10月,在河南开办第一家商标超市的老板王建强,将注册的商标“我能”作价300万元,入股参与开发河南蓝牌集团绿啤的开发。
短短5个多月,“我能”牌啤酒在河南销售额已达到2000多万元,而在此之前,在河南已经销售十多年的“蓝牌”啤酒已濒临淘汰。
“我能”啤酒的重生,让我们看到企业寻求发展过程的“品牌饥渴”。
据了解,尽管我国去年商标申请量接近59万件,目前商标注册总量达247万件,但3000多万家企业中,平均17家才拥有一件商标。而在现有商标中,好商标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
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副教授卫军英告诉记者,我国常用汉字为3000多字,而我国已注册商标已经有几百万个,好的汉字组合差不多都被人使用了。尤其在服装、家电、食品一些起步较早的行业,商标名几乎已注册殆尽。因此有专家预计,好商标将会成为未来一种稀缺的文化资源。
“从这个意义上讲,品牌的自主创新,已经迫在眉睫。”
不过,对于稀缺的好商标,不少企业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傍名牌’是刚刚起步的小企业最受欢迎的一种类型,在上海的南京路,甚至曾经出现过数百只形态各异的‘啄木鸟’商标,但最终的结果是几百只鸟一起‘忍饥挨饿’。也有的企业‘移花接木’,将知名品牌用于其他商标类型中进行抢注,如在服装大类注册‘AC米兰’牌、‘君威’牌,不过这种形式仍还没有脱离效仿的模式。”
卫军英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商标,应该富有新意和商品的个性。“当一个商标真正成为商品,并且只为这一个商标服务的时候,企业才算是真正摆脱了‘品牌饥渴症’的阴影。”
从“单打独斗”走向产业化市场需要创意“流水线”
去年夏天,叶征潮结束了单枪匹马的商标投资生涯,在杭州成立了一家品牌策划公司。除了投资商标交易之外,叶征潮还招集了十多个人的团队,一起进行品牌策划的整体包装工作。
在卫军英看来,叶征潮迈出的这一步,正是商标由单一交易走向整体策划的一个产业化信号。
“目前不少企业在完成商标交易之后,往往只希望通过商标原本的知名度来打开产品销路,结果等流行风一过,品牌就失去了生存力。”卫军英担忧地说,“打造品牌不是买一个商标那么简单,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现在企业最缺少的正是这方面的服务。”
本月初,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与奥美集团联合成立了北大奥美品牌研究中心,这是中国首家由学术机构和顶尖传播服务公司联手创立的品牌研究机构。
作为中国地区最大的市场传播机构,奥美曾经为光明、中国移动通信、利群、森马、上海大众、ebay等诸多国内成功品牌做过品牌策划,“360度品牌管家服务”是奥美重要的一条经营理念。它指的是打造品牌需要利用各种传播手段,从销售到广告,从市场调查到产品包装,全方位地塑造一个产品的文化符号。
“从世界知名品牌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品牌的打造不仅仅需要一个好的商标,更需要前期的策划和后期的宣传,如果没有产业化的策划团队作支撑,企业很难实现品牌的最大利润化。”
卫军英指出,从产品的研发开始,企业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入品牌策划人员,根据产品的特性、目标人群的心理来寻找合适的商标名。
因此,在他看来,越来越多的商标投资者的出现,虽然适应了我国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所带来的一种市场需求,但只有当品牌策划真正成长为一个规范的创意、推广产业时,才能帮助企业在打造品牌方面提升一个层次。